現代人的人體功能已經無法與二三十年前相比,對於活動量減少、運動量近趨於零的現代人,存在著身體姿勢異常與功能性動作失調等諸多問題,伴隨而來的就是身體各部位的疼痛(如肩頸痠痛、下背痛、膝關節疼痛或腕隧道症候群等)與健康 及體能狀況下降。在疼痛復原或傷後復健的課題上,健身教練無法代替物理治療師或醫生的職責與專業角色,所以在「生理」與「病理」的界線上,教練會著重在依據醫囑實施生理上的動作評估、運動復健訓練與肌筋膜放鬆及運動按摩,而不是病理上的診斷與治療。

Postural Analysis體姿評估課程說明

我們人體必須將身體某些部位維持在正確的排列線上才可能有良好的姿勢,不良的生活習慣動作及習慣性姿勢可能會引起肌肉關節疼痛、關節活動度受限或其他身體不適,這樣的身體狀態在健身訓練與運動中自然無法兼顧動作的品質,更容易因訓練導致不可預期的各種急慢性運動傷害。

在課程開始前學員經過教練利用靜態網格體姿評估(Postural Analysis Grid Chart)及動態動作分析(如步態與跑姿)協助學員找出可能的不良姿勢及原因,透過評估預防或轉介治療,方能較安全的進行後續課程。

另外需特別說明的是在實務上具相關技術的教練實施評估並沒有「絕對標準的姿勢」,也不會試圖將某位專家主觀認定的「公認標準」強加在所有人身上。舉例來說,一個17歲的瘦小女生的標準體姿並不見得會適合48歲男生的肥胖體型,所以沒有絕對標準姿勢,我們在評估姿勢是否良好或不佳,會遵循以下三個原則來評估:(一)骨骼系統的最佳化負荷(二)拮抗肌群之間的平衡(三)身體內部系統的最佳化活動。

正確的體姿評估(Postural Analysis)可以初步篩檢出是否可能有足趾外翻、頸椎彎曲、高低肩、足內翻、足外翻、X型腿、O型腿、骨盆歪斜、扁平足、高足弓、膝超伸、骨盆前(後)傾、平背、圓肩、頸椎前引等問題,才會有後續的課程動作設計或繼續進行其它動作檢測。

FMS功能性動作篩查課程說明

傳統的體適能測驗只能幫助了解受測者基本的體能狀況,但是沒有辦法評估受傷的風險。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讓運動員、教練、復健醫師很容易就可以找出身體在運動上的潛在問題,因而有助於運動計畫的目標設定,有效改善體能訓練的設計。

FMS最主要的目的在檢測學員在運動中的控制穩定性、平衡能力、柔軟度、以及本體感覺等身體能力,透過FMS檢測,可有效識別學員在運動過程中的身體功能限制和不對稱發展。

Y Balance Test三軸動態平衡測試課程說明

透過三軸動態平衡測試(Y Balance Test)可以得知關節的穩定性、平衡與肌力。一般的動作測試可能侷限在一個平面的表現能力,而Y Balance Test是以一個點作為支撐點,用非支撐點的另一支手或腳向三個方向軸移動,用移動的遠近程度來判斷動作的優良與否,同時對預測後續可能會發生的運動傷害有顯著效果。

保持人體平衡共有三個環節: 感覺輸入、中樞整合及動作控制。三軸平衡測試(Y-balance test)因簡化並改良自SEBT星形平衡測試(Star Excursion BalanceTest),更可便捷有效的用於測試動態情況下身體平衡能力以及姿勢控制能力。

Anterior Reach

Medial Reach

Posterior Medial Reach

Inferomedial Reach

Posterior Lateral Reach

Superomedial Reach

YBT測試是用上下肢移動三個方向,在不違反測試規則和不考慮身高的情況下,距離越遠,表示平衡能力、柔軟度、肌力、協調性、核心穩定性及本體感覺能力越好。本測試評估課程最主要目的在於發現與軀幹及下肢的運動傷害風險及動作功能障礙,目前課程評估內容廣泛用於運動員及一般健身者,尤其是傷後欲重返賽場的運動員。

SFMA精選動作評估課程說明

SFMA精選動作評估是一套功能動作評價體系,在美國運動與醫學界被廣泛推崇。SFMA主要用於評估患者在完成基本功能動作的情況(如蹲、屈、旋轉等)。當醫生從動作模式角度進行臨床診斷時,會發現某些看似與患者疼痛主訴毫不相關的功能動作缺陷其實是其疼痛產生的根源。這使SFMA在臨床上具有有著重大意義。

SFMA將知名的Regional interdependence原理(區域相互依存:身體各部位緊密依存,身體某一部位問題可能會引發其他部位功能障礙)應用於臨床診斷實踐,通過縝密的邏輯進行推導,實現準確定位疼痛產生根源的過程,這也是SFMA最為精妙之處。

SFMA具有很強的邏輯性,透過全身性的動作對身體基本功能動作進行評估,根據結果再逐層逐級進行分析,找出動作異常和疼痛的原因並給予手法處理與復健訓練指導。

每個動作的漸進式評估區分:

通過對功能障礙最為明顯但又並無疼痛的動作模式進行進一步的檢視評估與推導,便可以準確找出問題所在,給後期的轉介治療與復健訓練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如果不矯正異常動作模式,就算疼痛暫時緩解,也不可能完全消除疼痛。用SFMA進行評估可以有效避免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情況,根據評估結果進行適當的手法處理及矯正訓練,就可以使學員恢複正常的功能動作,有效避免了疼痛再次發生。

RT復健訓練整體課程說明

一般人受傷後多不願意花時間用正確的方式進行運動訓練來恢復自己身體的功能。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健康高齡中心與生物醫藥科學系共同研究發現,只要2週單腳不動,年輕人就會流失三分之一的肌力,老年人流失四分之一,人體需要花3倍的時間,透過重量訓練才能重獲身體不動期間失去的肌力。舉個例子:在台灣平均每分鐘就有約1.2個人因為骨折而就診,然而,多數人知道骨折或術後需要靜養休息,卻常常忽略術後復健的重要,導致骨折傷處癒合,卻有肌力不足、活動度、穩定度不佳的狀況,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出現更多後遺症。

復健訓練(Rehab Training)長久以來一直沒有相關的專門職業,過去這個領域總是由運動防護員(AT)、物理治療師(PT)或者體能教練、健身教練或專項運動教練兼顧,一來無論是AT或PT,對於運動訓練法均非本科專長,二來教練們對於復健與運動傷害這一塊領域亦無相關專業背景,所以當一般人因術後結束在醫院的復健療程或者運動員傷後欲重回競技狀態這段時間,便得不到相應的專業技術支持,甚至被互踢皮球。

本復健訓練課程由中心復健訓練師(RT,Rehab Trainer)及健康管理師整合執行,內容包含傷害管理(Injury management) 、基礎復健技術 (REHAB ESSENTIALS)與工具設備整合訓練、運動訓練中急、慢性疼痛與傷害風險評估及處理(非治療)結合專業的運動訓練法執行運動處方,課程最終目的是建立一個從基本漸進到複雜的體能活動甚至是競技運動時,不會出現臨床症狀的理想程度。

目前台灣的環境因為各種制度的限制,但是醫療復健與運動訓練之間還是可以透過跨領域合作,幫助受傷過的學員與運動員回到正常的生活功能或運動場上。同時我們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改變民眾對於運動及錯誤復健的觀念,我們不能完全依賴健保,在受傷後不能只是被動接受治療,學習如何正確使用自己的身體其實是每一個患者自己的責任。

運動按摩課程說明

運動按摩課程是運動員及一般人健康促進的按摩方式,包含不同的技術,利用生理學與肌肉解剖學為基礎。強調對運動前、中、後的保養,幫助因競賽、運動或長時間工作引起過度肌肉疲勞與新陳代謝的恢復,主要效果包含改善體液的循環、放鬆肌肉、全身性放鬆、功能性的分離肌肉與結締組織、改善結痂組織的活動性、增進清醒度及覺醒、降低壓痛點的敏感度、改善能量系統、增進柔軟度與關節活動度、運動後恢復增快、疼痛感減低等。

特殊說明:

如經教練檢測或您有已知的肌肉骨骼系統問題、意外傷害(挫傷、扭傷、拉傷)與特殊疾病,經評估需依相關規定流程轉介進行物理治療時,不建議進行運動按摩課程。

肌內效運動貼紮課程說明

運動貼紮是由人體運動力學衍生而來的,貼布背面波浪狀的紋路模仿自人體的彈性纖維。運動貼紮可以增強受損肌肉的收縮能力,減少肌肉過度伸展,降低肌肉疲勞及痙攣發生,或是用來增加關節的穩定性,甚至用來增加血液與淋巴循環,改善浮腫等問題。

早期肌內效貼布都定位在輔助醫療工具上,一般肌內效貼布如需應用在運動輔助上,非專業人士是無法貼出運動輔助的貼法,也因為貼法較複雜,故本課程由中心具專業認證的貼紮師執行。

運動貼紮流程

評估

評估測試出受傷的部位及組織,確定傷害原因。

貼紮

決定適當的貼紮法,進行貼紮。

再評估

再次評估貼紮後是否改善症狀達到貼紮目的,若否則需再重新評估貼紮。

如果我們的肌肉有不正常激痛點存在,可能就會伴隨著疼痛的動作,如果再不減緩激痛點的影響,或者異常的動作模式,將會陷入複雜的惡性循環,進而導致大腦儲存錯誤的動作記憶。另一方面當肌肉功能受損,末梢神經可能會釋放更多的乙醯膽鹼,使局部肌肉持續產生收縮,擠壓微血管減少營養循環供給,使該部位疼痛物質與神經活化物質增加,進而造成周圍神經敏感化,讓疼痛更加劇,甚至引起交感神經興奮,最終結果又導致功能障礙的肌肉繼續釋放乙醯膽鹼,進入能量危機循環。因此阻斷這種循環的運轉便相當重要,這也是我們在課程中評估是否使用運動貼紮或其他運動按摩手法的要點,如此疼痛與動作間的關係才能在貼紮後得到改善。

學員貼紮注意事項:

一、貼紮實施前請完成貼紮部位的清潔。

二、貼紮師實施貼紮前會協助學員完成貼紮部位必要的伸展及預處理。

三、貼紮部位可以碰水、淋浴後請以毛巾或吸水布擦乾。

四、貼紮後一般可維持1至3天,如大量流汗則必須更換。

五、若貼紮部位產生搔癢或不適等皮膚症狀,請立即撕去或更換貼布。

六、撕除貼布一手輕壓皮膚另一手輕拉貼布即可去除。

七、運動貼紮僅是一項專業的輔助技巧之一,並不是唯一緩解或治療症狀的方式。

※詳細課程資訊請利用預約諮詢深入了解。 

※本課程說明及課程內容編排為蘭陽健身中心智慧財產權所有。